日前,省農業農村廳印發《浙江省智慧農業“百千”工程建設實施方案(2023—2027年)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,計劃到2027年,基本建成浙江農業產業大腦(浙江鄉村大腦農業分區),全省創建數字農業工廠(基地)1000家以上、培育未來農場100家。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:一是建設數字農業工廠,二是探索未來農場,三是構建浙江農業產業大腦(浙江鄉村大腦農業分區),四是創新技術集成與模式業態。
智慧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,是我國由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經之路,發展智慧農業,賦能鄉村振興,意義重大。作為深耕農業農村二十余年的高新技術企業,浙江森特始終踐行“以數字技術為鄉村振興注智賦能”使命,積極推進智慧農業發展。在鄉村產業數字化建設方面,浙江森特圍繞水果、水稻等地方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,以產業共性需求為基礎,構建“產業大腦+未來農場”發展模式,打通生產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費、要素、服務等環節數據流,通過產業大腦掌握產業態勢、產業底數、產業結構情況,促進政策鏈、產業鏈與服務鏈深度融合。以產業大腦為支撐,提升未來農場數字化決策能力,驅動未來農場要素集約化、生產智能化、產業生態化、管理高效化和功能多樣化,實現產業大腦與未來農場的雙向賦能。
目前,浙江森特“產業大腦+未來農場”發展模式已在多地落地實踐,成功助力區域農業產業提質增效:
案例01
為全力打造“蘭溪楊梅”金名片,推進蘭溪楊梅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,蘭溪市著力構建“梅”好蘭溪數字田園項目,通過人工智能、數字孿生、衛星遙感等數字化技術建成全產業鏈、功能協同的蘭溪產業大腦,推動蘭溪楊梅產業數字化轉型,實現農民共富。
蘭溪楊梅依托“產業大腦+未來農場”模式,楊梅主產區農民年人均收入提升到45973元,產品質量安全等級為A級,新增綠色食品認證面積1.2萬畝。優質果率85%以上,節約管理成本60%以上,大棚楊梅畝均產出4萬元以上。
浦江縣以“葡萄產業”為試點產業,依托數據、算法、模型等數字技術打造浦江葡萄產業大腦——浦色萄香,以“產業大腦+超級農場”為核心,圍繞葡萄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管理,構建葡萄生產、市場流通、政府監管、葡農服務四大場景應用,賦能葡萄生產、流通、銷售全環節。
在浦江“超級農場”試點園區里,精品種植、智能測產、智能分級等數字化管控,給種植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。2022年,浦江縣葡萄種植設施化率達到99%,數字化率85%以上;葡萄品種結構從單一到30多個品種,采摘期延長至3個月;全縣葡萄總產值增加至13.42億元。
嘉興南湖“AI在南湖-智農在線”作為首個多產業共享共用產業大腦,圍繞水蜜桃、葡萄和生姜等特色主導產業,打造具有南湖產業特色的數字智能未來農場,通過知識圖譜、智能算法、模型構建等技術,結合農場應用端物聯設備、農機、手持終端等裝備形成智能交互,為農戶生產種植、生產管理、災害預警提供科學精準的指導服務,最終形成產業標準規范體系,服務更多農戶主體。
“AI在南湖-智農在線”讓農業生產有了智慧大腦,推動了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、農業生產與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優化。實現農業雙減降本75元/畝以上,商品果率提升5%以上,樣本戶節本增收不少于700元/畝。
蕭山南四鎮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,以“產業大腦+未來農場”數字賦能產業新模式,建設蕭山“智稻”水稻產業大腦,運用智能物聯和數字化技術,為農田水稻生產提供從浸種育秧到田間種植,再到收割、烘干、加工,最后到銷售的數字化管理解決方案。
智慧農業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支撐和發展方向,是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。浙江森特將依托“產業大腦+未來農場”模式,不斷深化數字驅動與農業產業發展的全面融合,持續推動智慧農業發展,助力繪就更多產業興旺、村美民富的“生動畫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