圍繞農田政府管理和服務主體重要需求,聚焦數字賦能和綜合集成,打造糧食生產功能區管護、農田建設管理、耕地質量管理、農田服務多場景應用,實現對農田“建、管、服”全鏈條監管,推進農田整體智治。農田服務應用將農田納入“一張圖”管理,對推動農田建設部門業務流程再造,落實農田建設的全過程監管能力,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能力,形成遏制新增“非糧化”的數字化閉環管理,促進政策措施的高效執行,防止“非糧化”,保障農民權益等具有重要作用。
緊抓支撐種業管理和種業服務兩條主線,構建種質資源、品種管理、種子質量、種子保供、種業服務五大場景。根據種子質量、生產經營許可、品種侵權、信息報送等判斷要素為種子企業賦碼,為政策扶持、行政執法等提供支持。歸集分散的種業數據資源,整合種業各個系統,實現育好種、用好種、管好種,為種業發展提供服務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。
聚焦糧食生產、調度、服務、監管等維度,歸集全省農資、種子、植保、補貼、主體等糧食相關數據資源,對核心功能進行數字賦能,構建數據駕駛艙、糧食穩產一張圖,從“會監管”向“慧監管”轉變,實現政策咨詢、種植服務、協同任務等功能,推動農戶科學種糧、促進糧食增產增收,提高糧食生產規劃決策的科學化和智能化水平。
按照“數據賦能、業務協同”的原則,圍繞著農機主管部門、農機服務組織、農戶等用戶對象,以服務為抓手,打造研發制造、試驗鑒定、購機補貼、生產作業、技術服務、安全監理等六大業務場景應用,有利于解決“有機無田耕、有田無機耕”的供需矛盾,促進作業農機的高效有序流動。
通過傳感技術、大數據、智能控制、圖像識別、物聯網等技術,加快數字化管理應用的規模擴展,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,實現智慧化監管與統一的數字化管理和決策,達到農產品生產智能化,經營網絡化與服務便捷化的目的,推進縣域農產品生產標準化、科學化、數字化、精準化,實現“增產、增效、增銷”。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管理、保護,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。
專家服務系統針對農業領域包括種植業、畜牧業、水產養殖業等農產品常見病蟲病害進行遠程診斷和咨詢解答,提供相應的管理措施。為農產品生產企業、合作社、種養殖大戶及農戶等主體全程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和服務。開發移動端應用,及時通過智能終端向主體推送農技知識,尤其是季節性病蟲害防治等信息。對作物種植的產前、產中、產后各階段的生產活動進行決策,提出定性或定量的建議。
為政府監管部門和農業生產主體提供病蟲害監測與預警服務,及時發現及時防治農業病蟲害,減少農業損失。為植保站提供植物病害信息上報流程,支持植物病蟲害發生作物、類型、點位、數量及實景圖片等情況的上報流程管理。并提供蟲情智能測報設備、孢子智能捕捉儀等自動監測上報方式。
針對低收入農戶分類不精確,數據顆粒度不細化,上報數據延時長等問題,擴建數據管理子系統,匯聚各部門扶貧數據。運用GIS技術開發扶貧一張圖,實現全縣宏觀數據分析。對全縣20多個政府部門,50多項政策性補助進行歸集,形成“幸福清單”。開發掌上應用,打造“一戶一碼”,實現掌上辦事、掌上走訪、掌上錄入等功能。通過與醫保、氣象等部門合作,實現返貧風險預警功能。
鄉村治理是建立健全黨委領導、政府負責、社會協同、公眾參與、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,抓實建強基層黨組織,整頓軟弱渙散的村黨組織,選好配強農村黨組織帶頭人,深化村民自治實踐,發揮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作用,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。
按照縣域鄉村區塊優勢,綜合鄉村景點、農家樂、休閑農莊、公交站點等信息,規劃出最佳路線。GIS地圖標注,結合地圖直觀引導游客。無需導游參與,即可自行進行全面有效的游玩,實現高效鄉村旅游管理,提高旅游管理智能化水平。